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1、加减、连减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2、乘加、乘减应用题教学内容: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教科书第8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n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目标: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第二单元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第二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第三课时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第四课时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第五课时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p38_40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平移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旋转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和钝角锐角的判别。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n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54~55页例2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第4课时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第5课时教学内容:教材5页例4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68、P69。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拐弯数。第二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第三课时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材P70—72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第四课时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第五课时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第六课时 近似数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第七课时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教学目的: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2)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2.通过练习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n第六单元 克与千克认识教学内容:千克、克的认识。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能正确计算有关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相同数位相减不够时,要向前一位退一再减。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第五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第六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第八单元 统 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3、能简单分析和预测。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用不着格表示几个单位。